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2025-05-11 03:11

一、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1)特征:全年高温;降水总量大;降水集中于5—10月为雨季,其他月份较少。成因:纬度低,位于热带,全年高温。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大。

(2)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 水运便利便于原料运输和产品外运;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麻纺织的历史长。

二、小麦产区的气候特征?

中亚小麦主产区的降水量300-500毫米。中亚地区的小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的北部平原,主要的地势特点是东南高,西北低。

从中亚五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光热资源丰富。中亚五国与我国新疆一样,位于远离海洋的内陆区域,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冬夏分明,冷热悬殊。夏季白天气温一般都在27度以上,日温差大。光照充足,年均日照时间为2000—3000小时,光热同季,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养分积累,尤其有利于优质粮棉、果品、花卉等的生长。在灌溉条件下农作物基本保收。

2.土地资源丰富。中亚五国面积合计400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41万公顷,相当于我国耕地面积总量的1/4,草地面积2.5亿公顷,相当于我国的62.54%。人口密度14.7人/平方公里,仅为我国的1/10。中亚五国有不少可耕地未被利用,如土地较多的哈萨克斯坦近年来农业用地在1500—1800万公顷,不到其耕地面积的80% 。

3.水资源较为短缺。中亚五国的年降水量在160—700毫米,其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降水较多,五国的降水多集中在冬春两季,而且多在山区。中亚五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均低于8000立方米,虽高于我国人均2200立方米的水平,但从整体上看属于缺水国家,对种植业形成一定的制约。中亚地区地表水分布极不平衡,地处锡尔河、阿姆河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拥有地表水资源分别占43.4%和25.1%,超过整个中亚地区的2/3。处于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农牧业在其国民收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灌溉用水量较大,而这三国的地表水资源的总和才接近1/3。中亚五国水资源在各国间的协调问题是关系中亚五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黄麻产区气候特征地形特征?

黄麻喜热、喜湿,但对土壤要求并不算很高,所以产区大都高温多雨,地形平坦

特征:全年高温;降水总量大;降水集中于5—10月为雨季,其他月份较少。成因:纬度低,位于热带,全年高温。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大。

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 水运便利便于原料运输和产品外运;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麻纺织的历史长。

印度黄麻产区是恒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的地形特征是:是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倾斜(或者自内陆向沿海渐低)

四、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原因?

(1)特征:全年高温;降水总量大;降水集中于5—10月为雨季,其他月份较少。

成因:纬度低,位于热带,全年高温。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降水集中且季节变化大。

(2)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 水运便利便于原料运输和产品外运;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麻纺织的历史长。

五、大豆主产区的气候特征?

1.春大豆区

春大豆区包括东北春大豆亚区,黄土高原春大豆亚区和西北春大豆亚区。本区共同特点是温度较低,无霜期短,为春种秋收一年一熟的春大豆。

(1)东北春大豆亚区。本区是我国大豆第一大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河北省北部和北京、天津两直辖市。一般4月下旬、5月上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无霜期短,一般约为110~140天。日照长,夏至日照约为15~16小时左右。降雨量较多,主要产地年降雨量多在500~700毫米。

(2)黄土高原春大豆亚区。本区地处黄土高原,包括山西省北半部、陕西省北部,以及内蒙古和宁夏,以山西省北半部和陕西栽培大豆较多。一般4月下旬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本区海拔较高,日照较长,一般夏至日照在15小时以上。降雨量少,大豆产区全年降水量多为300~400毫米,属干旱少雨地区。

(3)西北春大豆亚区。本区位于西北高原,包括新疆,以及青海省东北角和甘肃省西部,大豆栽培很少。本区地势高,日照较长,夏至日照多为15小时以上。全年降水量极为稀少,多则250毫米左右,少则只几十毫米,属于灌溉农区,全靠灌溉。一般4月下旬5月上句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2.黄淮流域夏大豆区

黄淮流域夏大豆区包括黄淮平原夏大豆亚区和黄河中游夏大豆亚区。本区温度高,无霜期较长,原为二年三熟的冬闲夏大豆,大部改为麦豆一年两熟的夏大豆。

(1)黄淮平原夏大豆亚区。本区大豆仅次于东北春大豆亚区,为我国大豆第二大产区。包括山东全省,河南省大部和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黄淮平原广大地区。本区无霜期多为180~230天,光照较短,夏至光照约为14.5小时左右。本区季节性强,大豆要抢种抢收,雨量较多。全年降水量多为500~700毫米,但往往大豆前期多雨易涝,后期少雨,易遭干旱。

(2)黄河中游夏大豆亚区。 本区地处黄河中游,包括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和甘肃省东部。本区无霜期较长,光照较短,夏至日照约为14.5小时左右。本区季节性更强,大豆也要抢种抢收。雨量较少,全年降水量多为500~600毫米。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6月中下旬、7月初播种,9月下旬、10月初收获。

3.长江流域夏大豆区

长江流域夏大豆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夏大豆亚区、四川夏大豆亚区和云贵高原夏大豆亚区。本区主要为夏大豆,其次为春大豆,还有部分秋大豆。

(1)长江中下游夏大豆亚区。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包括江苏和安徽两省南部、上海市、湖北全省、河南省南部信阳地区,以及浙江、江西、湖南三省的北部。本区温度高,无霜期长,约为300天,日照短,夏至日照约为14—14.5小时,雨量充沛,全国降水量多在1500毫米左右。

(2)四川夏大豆亚区。本区包括四川全省。本区高温多雨,无霜期长,日照短,夏至日照多为14~14.5小时。本区大豆种植方式除单作外,还有田埂豆和与玉米间作。

(3)云贵高原夏大豆亚区。本区包括贵州全省,云南省大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西部。本区温度较上述两个夏大豆区为低,无霜期长,日照短,夏至日照多在14小时左

右,雨量较充沛,一般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上下,一般春播与玉米间作。

4.秋大豆区

秋大豆暂不分亚区,只作为一个区,包括福建、台湾两省全部,浙江、江西两省的中南部,湖南省的南部,以及广东省的北部和广西的东北部。本区温度高,无霜期较长,日照短,夏至日照为13.5~14小时。通常秋大豆在早稻收获后8月初播种,11月收获后再播种冬作物,形成早稻、秋大豆和冬作物一年三熟制。

5.四季大豆区

本区又称冬大豆区,暂不分亚区,只作为一个区。本区接近热带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的南部。本区温度高,终年无霜,日照变化小,夏至日照在13.5小时以下。雨量充沛,全年降水量达1000~2000毫米。如广东、云南的南部大豆可终年播种,冬、春大豆以后可播夏、秋大豆。

六、沙漠气候型花卉特征?

沙漠气候特点为周年少雨,属于本气候型的地区有:阿拉伯、非洲、大洋洲及南北美洲等的沙漠地区。本区是仙人掌及多浆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常见花卉有仙人掌(Opontia)、龙舌兰(Agave)、芦荟(Aloe)、十二卷(Haworthia)、伽蓝菜(Kalanchoe)等。

  寒带气候特点为冬季长而冷,夏季短而凉,植物生长期短。属于这一气候型的地区包括寒带地区和高山地区,故形成耐寒性植物及高山植物的分布中心,如绿绒蒿(Meconopsis)、龙胆(Gentiana)、雪莲(Saussurea)、细叶百合(Lilium tenuifolium)、点地梅(Androsace)等。

七、刚果咖啡产区气候?

刚果的热带雨林区,海拔900米以下,年平均温度21~26。C。咖啡的原产地都是荫蔽或半荫蔽的森林和河谷地带,因此,形成了咖啡需要静风、温凉、湿润环境条件。

八、新西兰樱桃产区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适合樱桃的生长。

九、巴西咖啡产区气候特点

<>

巴西咖啡产区气候特点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之一,拥有广泛的咖啡产区。这些咖啡产区各自具有独特的气候特点,为巴西咖啡的种植与品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热带气候与季风影响

巴西位于南纬23度以南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热带气候带内。这种热带气候对咖啡的种植非常有利。首先,巴西的气温适宜,夏季温暖而湿润,冬季温和干燥,为咖啡的生长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其次,季风对咖啡产区也有重要影响。在夏季,东南部海岸地区会有来自大西洋的季风气流,为咖啡树提供了充足的降水,有利于咖啡果实的生长。而在冬季,这种季风气流会减弱,气温下降,有助于咖啡果实的成熟。

海拔高度与降水量

巴西的咖啡产区海拔高度从几百米到千米不等,高海拔地区的气候与低海拔地区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气候越凉爽,降水量也越多。这种气候特点对咖啡的生长非常有利。高海拔地区的温度适宜,有利于咖啡植株的健康生长和果实的形成。而丰富的降水量则保证了咖啡植株的水分供应,有助于咖啡果实的发育。因此,一般来说,海拔较高的咖啡产区往往品质更优。

土壤类型与养分

巴西的咖啡产区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分为红壤、黄壤和棕壤。这些土壤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养分含量和保水能力,对咖啡的生长有着重要影响。红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保水能力较强,适合咖啡的种植。黄壤含有较高的铝酸盐和铁酸盐,对咖啡植株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但也因为排水性好,适合种植一些特定的咖啡品种。棕壤则较为肥沃,含有丰富的养分,适合咖啡植株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

影响咖啡品质的因素

巴西的咖啡产区气候特点直接影响着咖啡的品质。热带气候和适宜的温度使得咖啡的生长周期稳定,有利于咖啡果实的发育和成熟。季风的影响则保证了咖啡植株的充足降雨量,为咖啡果实提供了足够的水分。海拔的高低决定了咖啡的口感和风味,高海拔地区的咖啡通常具有酸度高、香味浓郁的特点。同时,不同土壤类型的咖啡产区也会产生不同风味的咖啡。红壤和棕壤的咖啡通常带有一定的甜度和醇厚感,而黄壤的咖啡则更加平衡,口感清爽。

总之,巴西咖啡产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特点,为咖啡的种植与品质提供了独特的环境条件。热带气候和适宜的温度、季风的影响、海拔高度与降水量的关系以及土壤类型与养分的作用,共同塑造了巴西咖啡的风味和口感。了解这些气候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品味巴西咖啡。

十、丹麦气候特征

丹麦气候特征

丹麦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拥有独特的气候特征。这个北欧国家的气候受到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因此相对较温和,从而使得丹麦的气候与其他同纬度国家有所不同。

丹麦的气候可以被分为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两种类型。在西海岸地区,海洋性气候占主导地位,而东部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两种气候类型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过渡性气候。

海洋性气候

丹麦西海岸地区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夏季相对凉爽,冬季相对温暖。这主要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使得海洋对周围地区的温度有调节作用。

在夏季,丹麦西海岸地区的平均温度约为摄氏15至20度,但由于海洋的影响,温度相对较低。海洋性气候也带来了相对潮湿的夏季,降雨较多。而冬季则相对较温暖,平均温度约为摄氏2至5度。

此外,由于海洋性气候的影响,丹麦西部地区的风速相对较大,潮湿度较高。这也使得这些地区成为风能利用的理想地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丹麦东部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到来自亚洲和俄罗斯的干冷空气流的影响。相比海洋性气候,这些地区的温度差异更加明显。

夏季,丹麦东部地区的平均温度约为摄氏20至25度,相对高于西部地区。而冬季则相对寒冷,平均温度约为摄氏-2至2度。由于缺乏海洋的调节作用,这些地区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大。

此外,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使得丹麦东部地区的风速较小,降雨量也相对较低。这些地区多为农田和农业地带,适宜种植作物。

过渡性气候

丹麦的过渡性气候位于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地带。这些地区的气候特征介于两者之间,既有大西洋的影响,也受到干冷空气流的影响。

夏季,过渡性气候地区的平均温度约为摄氏17至23度,较西部地区略高。冬季,平均温度约为摄氏0至2度,受到干冷空气流的影响略低于东部地区。

过渡性气候的降雨量相对适中,风速和潮湿度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地区多为城市和居民聚集区,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更具有优势。

丹麦气候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丹麦的气候特征对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丹麦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气候条件发展了风能、农业和旅游等产业。

丹麦的海洋性气候使得其成为风能利用的理想地带。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优势,丹麦是世界上最大的风能生产国之一。丹麦政府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风能发电的发展。

此外,丹麦的气候对农业产生着重要影响。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东部地区适合种植小麦、大麦、马铃薯等作物,而海洋性气候的西部地区则适宜种植花卉和蔬菜。丹麦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也为丹麦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丹麦的气候条件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夏季,丹麦的海滩、湖泊和森林成为游客度假的理想之地。丹麦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也为丹麦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总结

丹麦的气候特征独特而多样化,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过渡性气候相互交织。这些气候类型对丹麦的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为丹麦发展风能、农业和旅游等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过充分利用丹麦的气候资源,丹麦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引领者,农业产品的重要出口国,以及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丹麦的气候特征既是其挑战,也是其机遇,为丹麦在全球舞台上的发展赋予了独特优势。

207

推荐阅读

Copyright © 2023 网站版权信息描述 网站名称 心达苗木 滇ICP备2024020316号-172